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团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扎根乡村十六载,助力教育寸草心 ——访确山县后营村小学校长潘银昌

时间:2019-07-06来源: 作者:苏欣阅读:

为深入了解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受阻原因和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挖掘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树立优秀典型。7月6日,教师教育学院8名“三下乡”活动实践队队员在团队指导老师李依的带领下走访到确山县后营村后营小学,对校长潘银昌进行采访。

一条小道蜿蜒向前,道的两边种着一排排硕大的槐树,粗糙的纹理显示了它久远的年代,枝叶的繁茂彰显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小道的尽头,后营小学的校门还未翻新,校门两边“后营小学”几个大字经过日照和雨淋,已失去了昔日光彩。与校门截然不同的是里面竖立着的生机勃勃的教学楼,一身亮眼的橘色夺人眼球。

(一)事迹篇:扎根确山,等待花开

“干一行,爱一行,这是责任。”潘校长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生时代时,刻苦学习,以县排名前十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中专师范。毕业后,很多人都不愿意放弃在城里留教的机会,但为了让父老乡亲和孩子们能够享受更方便、更优质的教育,推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决定留下来,这一干就是十六年,在他的带领下,后营村小学的教学成绩多年来在全镇名列前茅,而他本人也先后获得过县级和市级优秀校长。十六年的坚守,十六年的努力,他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每天两点一线,来回奔波。随着外出务工农民人数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帮扶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后营小学承载着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希望。潘校长认为,哪怕是一人身兼数职,都要担起教书育人那份责任,才能心安理得地拿着工资,去做有更意义的事。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他希望自己在成为一名“良师”之余还能成为学生的“益友”。在课堂上,潘银昌是一名教师;在生活中,他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一名教师,他始终秉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念,学生毕业后,也时常打电话关心学生的就业以及生活情况。闲暇时间,潘校长喜爱读书,他说,保持爱读书的好习惯,不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为学生解答疑惑,树立榜样,共同营造爱读书的校园氛围。

(二)希望篇:国家帮扶,共筑未来

“感谢国家,感谢政府。”从刚来的时候环境艰苦,学校连楼板都没装,只有一排瓦房,冬天时只能用胶带把缝隙粘住,到后来政府实行了城乡资源均衡发展措施,帮助建立新的教学楼,无不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提高教师待遇,注重教师素质;为帮助乡村孩子们能够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为该学校安装多媒体等基础硬件设施,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推动精准帮扶工作的开展,潘校长和其他教师除了日常教学,还会去帮助贫困家庭打扫卫生,买菜做饭;为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及在家庭生活的表现,潘老师和其他教师还会在周六寒暑假进行家访,为留守儿童送去温馨的问候,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三)无奈篇:设施齐全,缺少教师

“工作苦,在乡村做教师实在太辛苦了,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种粮食,付出甚多,收获甚少,并且还面临着子女教育、家庭、房贷难、就医难、外出学习机会少、晋级评优名额少等问题,因此乡村学校急需“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潘校长说道,面对乡村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要想做出好的成绩相对困难,因此乡村教师也面临着比城镇教师更大的压力,工作调动也成为了乡村老师入城的最大梦想。

“想让孩子全面发展。”当今国家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并未推广到农村,很多农村家长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潘校长为了让乡村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能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面临专业师资匮乏现状,他担起重任,兼任体育和美术老师,并创新了读书形式,通过开展朗诵、讲故事等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页面。

访谈接近尾声,潘校长寄语我们未来全科小学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扎实学识,掌握基本教学技能,为乡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乡村教育发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此次访谈旨在引导更多师范生关注乡村教育发展现状,坚定扎根乡村教育信念,争做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图|文 苏欣)